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和兒子的關係有點緊張,兒子不再如小時那麼親我,粘我,面對我的碎碎念和嘮叨有時會反駁,有時是忍讓,嘴上說著"哦,哦,哦,知道了"其實心裏卻不是這樣認為,兒子和爸爸有好多話,兩個人會探討天文地理,歷史,戰爭,金融,還有幽默。有時我會深深地失落,想從他呱呱墜地那一刻起我堅幸地付出,全職帶他,沒有一天離開過,只到去上海工作那年他4歲。而從上海回來後兒子上小學到三年級時關係就不如從前了,先生說我愛兒子的時候寶寶、寶寶,叫個不停,一不高興對就對兒子發無名火,責?,嘮叨,和兒子溝通從來都是用責備的語氣說話,我也意識到這點,事後也會後悔,可就是當那個火在頭頂冒的時候就忍不住了。總是想為什麼他不按我的想法去做,總是想把我的意識強加於他,嫌他這個不好,那個做錯了,我是怎麼了?
    聽了夏博士的兩天的課程,我漸漸明白,也理解,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這是十二個假設前提的第一條就明確告訴我,我不能掌控我的孩子。他是一個鮮活的人,有自己思想、意識、認知、有他自己的感官世界,在我認為他沒按我的想法做時我就認為他是錯的,而後是責?,他稍有反駁隨即是兩個人的爭吵,和滿滿的負面情緒,可我是愛我孩子的呀,我要怎麼做呢?兩天的課程並不意味著我有多少快地轉變這種狀況,至少我會明白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溝通的意義取決於對方的回應,我給予對方是好的情緒,對方回應自己就是好的,反之亦然。
    回家的當天用我微笑來面對接我的父子倆,當晚兒子要睡在我們房間,我不在的兩天兒子都是和爸爸睡的,我耐心和他說,媽媽這兩天睡了酒店的枕頭很不舒服今天想終於可以睡自己的床很舒服哦,剛開始他還不肯,後來想想實在沒辦法妥協就乖乖回自己房間睡了,但我知道他是帶著不滿情緒的,故意把床拍打得很響聲音,很重的關房間門,我忍著沒有去發火。第二天先生走到他房間責問"你昨晚為什麼又發脾氣,""我沒有,我哪里有啊"兒子回駁"還沒有,是誰把床敲那麼響,把東西亂扔地上"我躺在床上聽到他們對話忽然覺得是那麼不和諧,聽了很不舒服。這就是我和兒子平時的對話啊!現在聽來為什麼覺得不好呢,生活中我就是用這種責問語氣在和兒子對話的呀。而後收拾兒子房間時他把嚼過的口香糖扔在白色床頭櫃上粘牢很難擦掉,要換平時我一定大聲叫:瑞瑞你看你,把口香糖亂扔,現在擦得掉嗎?可現在我不會,是什麼內心使然,我輕聲叫喚兒子過來對他說,瑞瑞,如果你能把吃剩的口香糖用餐巾紙包起來而不是象這樣隨意扔要好多了,下次會這樣做嗎?兒子大呼,哎呀,媽媽上課是有收穫哦,我知道了。繼續收拾衛生,當看到兒子喝過的咖啡杯沒洗,(我要讓他學做一點簡單的家務事)我用商量的口氣詢問對正看電視的兒子說,瑞!你看你什麼時候有空把自己喝的咖啡杯洗掉好嗎?很歡快的回答,好的,等一會行嗎?還對他爸爸說,媽媽像是換了一個人,我受不了了,你還是罵我吧!你態度這麼好我只怕後面是暴風雨!我知道這是玩笑話,他怎麼會喜歡一個罵人的媽媽呢!一整天我們沒有任何爭執,我看著他覺得兒子是那麼可愛,帥氣,懂事,我很享受這種狀態!我會繼續用這種心態去過好每一天,改善親子間的關係,要不然到兒子青春叛逆期就更讓我焦慮了。感謝工作坊,謝謝夏博士,讓我認清自己角色,當下應該怎麼去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urm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